淨修捷要(一名五念簡課) 夏蓮居老居士著   淨宗一法,易行難信,非探教海,莫窺津涯。雖《華嚴》以十願為歸,天親 以五念為門,而末法淺學,未易遽入也。必須熟讀《大經》,方能略明綱要。然 而今之修淨業者,大率僅持《小本》,於《小本》僅持《秦譯》,能持《唐譯》 且誦《大經》者,殊不易睹。此其所以號稱習淨者多,而具深信切願者少。信願 未深,而欲得真實受用不亦難乎!   庚辰之歲,病中發願,敬集經文,副以祖意,作為簡課,俾授初機。約自他 感應於三業之間,括讚觀願向於一禮之際,妄想不易乘隙,而正念自得現前,需 時既少,收效良多。是以付印以來,已歷四版,受持獲益,先後相望,節時省力 ,行者稱便。   果能隨文運心,久習純熟,則於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不待研討,自生 信解。再讀《大經》,於淨土法門,有如順水行舟,颺帆逕渡矣。但每條均係經 文法語,萬勿滑口率意,致蹈輕慢。務宜誠敬虔恭,如覲慈光,方合天親菩薩四 修五念之旨,自能獲密益於潛移默運中。如嫌簡略,則有《大經五念儀》,行將 脫稿,請益諸方也。適屆聯合普遍祈禱法會圓滿之期,勉循同修善信之請,略題 數語,用誌緣起云。 淨宗學人鄆城夏蓮居識於燕京寓廬歡喜念佛齋 【註譯】 夏蓮居,原名夏繼泉,字溥齋,號渠園,山東鄆城人,中年以後專修淨業,改名 蓮居,又號一翁。一八八四年四月二十日生於新疆于闐,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十四 日於北京西逝,享年八十二歲。乙丑年(一九二五年)因山東軍閥張宗昌加害, 避居日本,備受日本朝野尊重,各宗耆宿無不親晤,傾談心要,賢俊之士多來問 學。歸國後,掩關津門,會集《無量壽經》五種譯本,冥心孤詣,三年不下樓, 稿經數易,方慶告成,普海同欣,稱為善本。後來京宏法,應廣濟寺方丈現明老 和尚之請,宣講淨土法門。蓮公在京大宏淨宗,廣育英才,數十年如一日,沾法 益者不可勝數。一九四六年白教大德貢噶活佛曰:「此間堪任無上密法金剛阿闍 黎位者,唯夏公一人而已。」解放後,宗門耆宿虛雲老法師讚其曰:「不意為北 方能會晤如是之大善知識。」一九五五年被選為北京市西城區政協副主席。一九 六二年,蓮公八十歲,為表達愛國之心,將一生撙衣節食所收藏之歷史珍貴文物 三百餘件,分別捐獻給故宮博物院、山東博物館和鄆城縣。《光明日報》《大眾 日報》曾刊登報導。有關單位在人民大會堂設宴答謝,同時國務院有關領導人夏 衍等亦出席參加。晚年常有詩文在報刊發表。如一九六一年九月二十八日於《光 明日報》發表《秀麗辭》。陳毅副總理讀後,於中南海紫光閣設宴相款,席間備 陳日內瓦之行見聞,並以詩文為娛。 「庚辰之歲」,是公曆一九四○年。 一九四五年,蓮公發起各界聯合普遍祈禱息災法會,作《聯合祈禱法會緣起》, 廣列當世眾生種種罪惡,及因果報應之理,呼籲同人各盡所能,聯合祈禱,以挽 回時運,又論及念佛法會之意義,為各方所傳誦。此次聯合普遍祈禱法會,於夏 曆四月初八(公曆五月十九日)釋迦聖誕在北海團城啟建,為大型晝夜佛七道場 。法會前後凡七晝夜,佛聲不斷。道場四眾,不但無一倦容,而且聲情激越。( 參考夏蓮居老居士生平之介紹摘錄) 燕京,指現在的北京。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 一九三六年,蓮公已定居北京,稱在京寓所為「寄廬」。寓所位於北京帽兒胡同 六號。「寓廬」和「寄廬」乃異詞同義,皆為「寓所」之意。蓮公詩集《淨語》 中收錄《贈某居士十六首(並序)》一詩,落款為:「丙子仲冬,蓮翁記於燕都 寄廬之校經室。」可見,「寓廬」和「寄廬」皆為寓所。今略舉兩例,以資證明 。如晚清著名教育家孫詒讓先生位於浙江瑞安縣城的「邵嶼寓廬」,為孫老先生 當年歸鄉後讀書之所;又如,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燕南寄廬」,原為著名戲 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張英傑)私宅。 「歡喜」一詞的來歷,是蓮公得遇淨土法門歡喜無量,遂感此乃佛法之大安樂。 在念公《讀〈角虎集〉有感》的開示錄影中有這樣一段話,可以作為「歡喜」一 詞來歷之佐證(現恭敬聽打收錄於此):「所以,我的先師夏蓮居老師,聽到這 個淨土法門,回來後在屋子裡就這麼樂,笑了好幾天,太歡喜了!他就說:『我 這回可有辦法出去了!』除了這個法門哪,要出這六道,那是難哪!要斷盡了『 見思惑』才出得去。『見思惑』,咱們那個『貪、瞋、痴、慢』,不光是咱們人 世的『貪瞋痴慢』,要把欲界天的、色界天的、無色界天的『貪瞋痴慢』都得去 掉了,你才能去哪。出(六道)是這麼難哪!所以咱們就是憑這一句(佛號)呀 ,咱們『有信、有願』哪,還不管你念多念少、念好念壞,只要你信願是真的, 就決定是往生!因此,咱們出這個娑婆(世界),咱們往生極樂,人人都有份! 所以我們也希望大家跟夏老師一樣啊,『歡喜』呀!(為了)將來,咱們(現在 )結一個在極樂世界再相會的因,我就供養就到這兒。」   香讚 戒定真香 虔誠修供養 普令聞薰 善根皆增上 香氣心光 悉遍滿十方 誠感佛慈 加護恆吉祥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一心觀禮,娑婆教主,九界導師,如來世尊,於五濁世,八相成道,興大悲,憫 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宣說易行難信之法,當來一切含靈, 皆依此法而得度脫,大恩大德,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一拜三稱) 一 一心觀禮,極樂教主,因地聞法,即發無上正覺之心,住真實慧,誓拔勤苦生死 之本,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修菩薩道,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所發 殊勝大願,悉皆圓滿成就,名具萬德,聲聞十方,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二 一心觀禮,從是西方,去此世界,過十萬億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 佛,號阿彌陀,名無量壽,及無量光,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圓滿,安隱住持,具 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三 一心觀禮,清淨法身,遍一切處,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 ,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極樂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眾生,離娑婆苦,得 究竟樂,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四 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 冥之異,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踰十方一切世界,實報莊嚴淨土,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五 一心觀禮,壽命無量,光明無量,菩薩弟子,聲聞天人,壽命悉皆無量,國土名 字,都勝十方,無衰無變,建立常然,殊勝希有,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六 一心觀禮,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無礙光、無等光,亦號智慧 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光中極 尊,佛中之王,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七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如來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眾生有緣遇斯光者,垢滅 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如是威神光明,最尊 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八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於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無 不照見,如黃金山,出於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有 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九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 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十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 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 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十一 一心觀禮,顯密一體,身土不二,稱名無異持咒,教主即是本尊,大日遮那,同 歸光壽,華藏密嚴,不離極樂,豎窮三際,橫遍十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十二 一心觀禮,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全事即理,全妄歸真,全性起修,全 修在性,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 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十三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託彼依正,顯我自心, 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暫爾相違,便墮無明,故知正遍知海,雖入眾生心想,寂 光真淨,不涉一切情計,微妙難思,絕待圓融,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十四 一心觀禮,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 ,且可福慧增長,臨命終時,聖眾現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接引往生極樂世 界,七寶池中,華開得見,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十五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華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色光聲香, 遍滿佛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增益有情,殊勝善根,大願大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十六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黃金地上,寶樹行間,蓮華池內,寶樓閣中,發菩提心, 念佛往生,住正定聚,永不退轉,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類,無差別相, 悉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諸上善人,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十七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菩提樹下,寶欄楯邊,聞妙法音,獲無生忍,受用種種大 乘法樂,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隨意所須,應念現前,一生補處,諸大菩薩,皆 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十八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道場、樓觀、講堂、精舍,諸往生者,方便同居,或樂說 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或在虛空,或在平地,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菩薩聖 眾,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十九 一心觀禮,十方世界,示現廣長舌相,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 欲令眾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皈依供養,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隨願 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恆河沙數諸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二十 一心觀禮,四維上下,稱讚本師,於一切世間,說此易行難信之法,勸諸有情, 至心信受,護念十方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恆沙世界一切諸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二十一 一心觀禮,經云:當來經滅,佛以慈愍,獨留此經,止住百歲,遇斯經者,隨意 所願,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頂禮,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究竟, 第一希有,難逢法寶,《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二十二 一心觀禮,一乘了義,萬善同歸,凡聖齊收,利鈍悉被,頓該八教,圓攝五宗, 橫超三界,逕登四土,一生成辦,九品可階,十方諸佛同讚,千經萬論共指,寶 王三昧,不可思議,微妙法門。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二十三 一心觀禮,彌陀化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反聞自性,成無上道,修菩薩行, 往生淨土,願力宏深,普門示現,循聲救苦,隨機感赴,若有急難恐怖,但自皈 命,無不解脫,萬億紫金身,觀世音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二十四 一心觀禮,淨宗初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入三摩地,斯為第一,與觀世音現居此界,作大利樂,於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令離三途,得無上力,無邊光智身,大勢至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二十五 一心觀禮,無量壽如來會上,座列上首,德為眾尊,《華嚴》經主,萬行莊嚴, 化身金剛薩埵,永為密教初祖,不捨因地,遍收玄妙,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大願 大行,普賢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二十六 一心觀禮,法王長子,七佛之師,勝妙吉祥,無垢大聖,願共眾生同生極樂,繫 心一佛,專稱名號,即於念中,得見彌陀,一行三昧,大智宏深,文殊師利菩薩 。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二十七 一心觀禮,靈山會上,親承佛誨,授與《大乘無量壽經》,囑以弘揚淨土法門, 現在兜率內院,當來三會龍華,菩提樹下,成等正覺,福德無邊,彌勒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二十八 一心觀禮,無量壽如來會上,舍利弗等諸大尊者,及賢護等十六正士,咸共遵修 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諸大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二十九 一心觀禮,從上以來,蓮宗諸祖,暨弘宗演教,皈向淨土,諸大善知識,以及本 身皈依、授戒、傳法、灌頂,諸位大師。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三十 一心觀禮,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十方護法菩薩,金剛、梵、天、龍、神, 聖賢等眾。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三十一 一心代為生生世世及現在生中父母、師長、六親眷屬、冤親等眾,頂禮三寶,求 哀懺悔,普代法界眾生,迴向西方極樂世界,同生淨土,同圓種智。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三十二   無量壽佛讚 無量壽佛甘露王 威德願力難量 洪名虔稱消災障 化火宅為清涼 菩提心中接佛光 福慧善根自長 一向專念莫徬徨 勤薰戒定香 信願行三是資糧 苦海得慈航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大願大力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千聲或萬聲)   惟願 天下和順 日月清明 風雨以時 災厲不起 國豐民安 兵戈無用 崇德興仁 務修禮讓 國無盜賊 民無怨枉 強不凌弱 各得其所 並願以印行(此)功德 迴向法界一切有情 所有六道四生 宿世冤親 現世業債  咸憑法力 悉得解脫 現在者增福延壽 已故者往生淨土  同出苦輪 共登覺岸 註:《淨修捷要》此處原文為「並願以印行功德」,此乃首倡者特以印製發行功 德迴向法界眾生同歸安養。茲敝會為方便淨宗同修平日恭敬持誦,特提出:恭誦 至此處,可用「此功德」替換原文「印行功德」;故本版編輯中加「(此)」於 此處。此舉一來保持經文原貌,不涉篡改原文之嫌;二來便於大眾日常持誦。專 此說明。 再版編輯說明   佛法西來,近二千載。大乘八宗,後繼乏人。末法蒼茫,眾生無依。生死凡 夫,根器鈍劣。滯於習氣,囿於事相。誤根本為枝末,認枝末為根本。夫孝敬之 道,乃世出世間之大根大本,捨此不足為人、更無以成佛。   雖「積功累德、洪福齊天」,然修世間萬善,縱有弘為,皆非究竟。如印祖 言:「止獲人天之福,福盡墮落,苦毒何所底極?」不能自度,何能度人?故其 次第在:「為利他,乃覺他;欲覺他,先自覺;因自覺,即自利。」唯求生西方 淨土,永出輪迴,直登不退;謝妄業所感之苦,享吾心固有之樂;救度生生世世 家親眷屬、老幼男女、一切眾生,永離茫茫業海,免墜岌岌罪山,方為世出世間 第一善、究竟善;為最廣大、最徹底、最長久之真實利益。若求此「第一善、究 竟善」,須於淨土起決定信,發殷切願。此難信易行之事,古往今來,蹉跎者多 ,成就者少。   蓮公慈父,悲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此文 雖短,卻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 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 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 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何以如此殊勝?此為集合諸佛方便力,得 諸佛攝受護念故。   淨土法門乃他力法門,修習《三十二拜》之禮拜文,乃最快得佛力加持,最 易生信發願於淨土之法。古德云:「如摶牛之虻,飛止數步;若附驥尾,便有追 風逐日之能;乃依託之勝也。」譬如附在牛身上的虻蠅,頂多只在數步之間奮飛 ;如果依附在千里馬的尾巴上,便可與千里馬同樣有追風逐日的本領;這是仗著 所依託千里馬的優勝,才有這種能耐。吾輩凡夫,如虻蠅一般,於萬劫中,背負 黑業,無有出期。如能將《三十二拜》禮拜文作為定課,則如虻蠅附於千里馬之 尾,日行千里、追風逐日;仰仗佛力、橫出三界、一生成佛、直截了當。   修習此禮拜文,與持名念佛並不矛盾。不但於堅定信願,發菩提心大有裨益 ;常能持誦,更能令現前依正二報清淨莊嚴;若能於法會前,大眾共修、恭敬持 誦,冥陽兩界皆得究竟利益,可謂「皆大歡喜」。   本書《三十二拜》禮拜文之難字註音僅供參考之用。眾所周知,漢字讀音歷 代變化,各地方言亦不盡相同;同為藏傳,各派於生澀字讀音亦有迥然。謹慎明 察雖為好事,若執著讀音不放,則枝末雖明,而根本常昧,尚屬偏在一邊。有嘉 言: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於一切眾生生起根本孝心,於一切法生起 根本恭敬心,於當生成就淨業有真實信願,於一句彌陀聖號不夾雜、不間斷,執 持到底,方合古人修道「在實不在華」之旨。   以上所述,為表編輯之初衷;不揣淺陋,難登大雅。至盼諸方大德明教,以 匡不逮,不勝感激。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敬識 二○一六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