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年間,江西有一位俞先生,名叫都,字良臣,多才博學  書念得很好 ,很有學問。   但是在他壯年時非常潦倒:年歲老大,家境也不好,靠著教書為生,當時稱 為「私塾」,當然學生也不多。在這個時候,他與同學十餘人「結文昌社」。   『文昌社』就是結一個社團,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實行《文昌帝君陰 騭文》,依照文昌帝君的教訓來修學。「文昌社」的同學,遵守文昌帝君的遺訓 ,對於惜字紙、放生、戒淫、戒殺、戒妄語等,都說得很詳細。   他們自結文昌社起,在一起修行,過了很多年。但是俞先生,經過七次的考 試,都沒考中(從秀才考舉人,始終沒考中)。他生了五個兒子,其中四個夭折 了,剩下老三,也丟了。老三是最聰明的,八歲那年在外面玩耍,失蹤了。四個 女兒,死了三個。俞公共有九個兒女,除了失蹤的兒子之外,眼前就剩一個女兒 ,他的妻子在這種悲痛的情況下,兩眼都哭瞎了。   俞先生的家境是越來越困難了,自己反省過後,好像沒有做過什麼大惡事, 為什麼老天爺給他這樣重的懲罰?似乎上天都沒有保佑他。   每年的臘月三十,是民間風俗祭灶神的時候。灶神爺將往上天,把這一家人 的善惡都給玉皇大帝報告。所以,從前供養灶神的對聯是「上天奏好事,下地保 平安」。俞先生每到這個時候,便寫一篇疏文,託灶神爺帶到天帝那裡去。這樣 過了好幾年,也沒有感應。直到四十七歲時才有了感應。   就在四十七歲那年,臘月三十的晚上,他正與妻女枯坐淒涼相弔的時候,忽 然有人敲門。他點蠟燭開門,看到一個人,穿著黑色的袍子,年歲大概總有五、 六十歲了。很有禮貌的,向他一問訊作揖,就坐下來了。介紹自己姓張,並說: 「從遠路而歸,走到你家門口,聽到你家裡有愁嘆的聲音,特地前來慰問」。   俞先生見到這個陌生人,心裡覺得很奇怪,但是看看他的儀表談吐,又好像 很不平凡,所以對他非常恭敬。在這種潦倒的時候,世態炎涼,那裡還有朋友來 慰問!尤其是臘月三十晚上,家家都團圓,誰有空閒到家裡來慰問呢?在這個時 候有個人來慰問,當然心裡非常感激,所以對他很恭敬。   俞先生是滿腹的牢騷,自己確實是有才學,可是一直到這麼大的年歲  四 十七歲仍考不取功名。那時的讀書人,唯一的出路是功名。有了功名之後,靠國 家的俸祿才能養家活口。讀書人要是考不取功名,家境很清寒,沒有一點基礎, 是相當辛苦的。   而俞先生不只是很苦,而且遭遇到種種的不幸。他就說出自己生平讀書與行 持,好像都沒有什麼大過失,為什麼到現在功名不遂,妻子不能保全,兒女夭折 的那麼多,衣食不繼,連生活都成問題。同時又說,這些年來,每年除夕都在灶 神爺前焚疏。他所寫的疏文都還記得,把疏文的意思說給張先生聽聽。   張先生說:「我對你家裡的事知道得很清楚也很久了,你不必再告訴我。」   張公說:「你自己每年在灶神面前所焚的疏表,都是一些怨天尤人的詞句, 沒有一點悔改的意思。這是褻瀆上帝!恐怕上帝給你的懲罰不止如此,可能還有 更重大的災難在後頭。」   俞先生生平所為沒有別人知道,這個陌生人怎麼會曉得?經他這麼一說,心 裡很驚訝。但是俞先生聽了張公所云,並不服氣。他說:「我聽說冥冥之中,都 有鬼神監察,很小很小的善,鬼神也知道,我這麼多年結文昌社,與同學們立下 誓願,力行善事。文昌社裡訂的規條,就等於戒律一樣,大家都要遵守,我也是 遵照奉行,沒有違犯,難道這些都是虛名嗎?」   張公就在文昌社規條裡,舉出幾樁事實來說明。就拿惜字紙來說吧!張公就 跟他講:「既然有這一條,就應當依教奉行。然而你們還是將一些書冊或寫的文 章,這都是字紙,還有舊書,用來糊窗子。用字紙糊窗,或者用字紙包東西,這 是大不敬。」   我們明瞭尊師重道之意,自己應當盡量避免;別人造這罪業,你要是勸他, 他必然起反感。這事情就是看到人家跳火坑,也沒有辦法把他拉回來,只有從我 們自己本身做起,做個好榜樣。   你要說動人,人說你迷信  大家都用字紙、報紙包東西,我為什麼不能用 !幾個人懂這個道理?其義甚深。   敬惜字紙的意義,當知過去的字紙跟現在不同,從前的書籍都是木刻版本, 字是一個一個雕的。可見從前刻一本書非常不容易。書破了要修補;實在破得不 能用了,才恭恭敬敬的將它焚化,不敢褻瀆這就是重道。   張公又說:「當你看到朋友或學生用字紙糊窗包物的時候,你從來沒有勸告 他們一聲,也沒有一次阻止;只不過是在路上遇到字紙,撿去焚化。這不就是做 給外人看的嗎?這不就是圖務虛名嗎?」   修善是什麼事都要從心裡發出來。別人提倡這樣做,你就隨喜跟著做;人家 不做,你也就不做。你心地真正有慈悲,真正想放生嗎?沒有!只是看到別人做 ,心裡歡喜,隨喜一點;別人不做,也就算了。不是出於 真心!隨喜中也沒有盡到力量。「隨喜功德」 是要盡心盡力,才叫隨喜;沒有盡到心力,不叫隨喜。所以,你並沒有真實慈悲 之念;在外還標榜著  我是個仁慈之人!實際上心裡毫無仁慈。   張公接著說:「你們家的廚房裡,依然有蝦蟹之類,這些還是生命!你依舊 是吃眾生的血肉。妄語、惡口、兩舌、綺語都犯了。」   俞先生為人能言善道,又有才學,很會說風涼話諷刺人,用的詞句都非常巧 妙。所以,大家聽到的時候,都能被他折服。他有辯才,無理的事也能把它說成 有理  有強詞奪理的本事。   張公說:「你雖然說得很痛快,可是自己還有一點良心,曉得有傷厚道。你 說話也太刻薄,好勝心強不肯輸人;幸有此一點良心,為今後轉禍為福之機。   在熟悉的朋友當中,言語不讓人。不讓就是大毛病,一個人言行如此,自滿 自大。鬼神見了都厭惡,自己還不知道,還認為自己很厚道,是個好人。你這是 欺誰呢?難道你能欺天嗎?   你雖然沒有邪淫的實,也就是沒有做邪淫之事;但是有這個意思,有這個 心,不過是無緣而已!所以你自己要認真的反省,春秋時代魯國有一個人,確確 實實做到不動心,而你做不到。你仍然有邪念,真是自欺欺人。」   張公又說:「這是你們文昌社訂的規條,你都做不到了,其餘的更不必說! 」由此可知,張先生所說的「專務虛名」不假。一條一條列舉出來,使俞先生無 話可說。張公說:「你每年所寫的疏文,灶神爺確實幫你送到天上,呈交給天帝 。」   鬼神之事,真正是有!可見上帝對他不是不關心,天天派這些尊神來考察。 這些年中,並沒有善事可記!   鬼神天天在考察,找不到他有善念。只看到他雖然沒有貪、瞋、癡之行,但 是有貪、瞋、癡之念,有嫉妒、褊急、傲慢的心。   輕視別人,瞧不起人,心裡都是這些惡念,身口意三惡業,意惡為最大;身 、口二業都從意惡而生。修行重在修心,心地清淨了,身口自然清淨;意要是不 清淨,身口也假裝不來。過去俞先生就只在身、口上假裝,意惡則絲毫沒有改變 。神明的鑒察特別著重「意惡」,所以告訴他這些果報,實際上不只如此。俞先 生逃避災凶都來不及了,還求什麼福?他那裡還會有福報!   這位陌生人,對俞先生心底隱藏的惡念知道得這麼清楚,都把它說出來了, 俞先生聽了,確實害怕,伏在地上流著眼淚苦苦哀求說:「你既然曉得這些幽微 之事,一定是神仙,絕不是普通人,求您來救度我!」   這就是他可以改過自新的一線生機。他是個讀書人,通曉道理,也曉得羨慕 善行、善言,以此為樂。   但是善根不厚,煩惱、習氣太重,一過去就忘了,俞先生的毛病就在信根不 深,習染太重,沒有恆心、沒有耐心,很容易被外境所轉。   毛病就發生在這裡,我們聽到善言歡喜,見到人行善事也歡喜,但是過後就 忘了,而且好高騖遠,專務虛名,不切實際,意惡還是改不掉;大的劫難到來時 ,我們憑什麼避免!   譬喻說:你的田地裡種的都是荊棘,卻指望將來收到好的稻米。那有這種道 理!這與因果不相符,所以我們要認真去反省,痛改前非,腳踏實地,從心地裡 修起。斷惡積善,養自己的謙德,改自己的毛病。三年必有效驗。如果勇猛精進 ,虔誠懇切,半年就變樣子了,就不相同了。   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毛病,想要回轉就相當困難。所以,知道自己的毛 病,就是利益。灶神爺  張先生,把俞先生的毛病,一樁一樁指出來。俞淨意 先生不能不服!好在他還有改過之心,所以,才能感應道交,感得灶神真正現身 在他面前。   我們在世間,必須要明白無始劫來積習深重。明瞭以後,就要徹底改過自新 ,轉變自己的命運,不怨天,不尤人。因為一切都是自己造的,所謂「自作自受 」。我們自己再造善業,再結善緣,後來的果報當然很殊勝。這一段非常重要   就在念頭上轉變,再造自己新的命運。   要用什麼態度做善事呢?不圖報。做了善事,對人有恩惠,不要希望別人報 答。要認為行善幫助人,是我的義務,是我應該做的。甚至我們做善事、對人好 ,人家以怨報我們,我們也不在乎。問心無愧!即使別人誤會也沒有關係,放著 膽量去做。不要做了幾樁好事,人家反而埋怨你,就認為好事不能做,好人不能 當。為什麼做了好事、待人好,還要受人責備呢?這正是自己過去世業障深重, 他替我消業,這不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嗎!   因此,我們不要灰心,只理會善的一邊去,就是踏踏實實的去做。切切實實 ,直接痛快的去做,大小善事都要有耐心。一天、一年、一世都要這樣去做;並 且還要發願,生生世世都這麼做,這才是「菩薩」,這是我們力量辦得到的。   換句話說;我力量雖然達不到,我有這個心、要存這個心,使此善意圓滿。 佛家所謂「功德圓滿」,是指善心善意,確實「圓滿」。並不是樣樣事情都做好 了才叫圓滿,因為有的力量達不到。力雖達不到,但是有一個圓滿的心,這樣功 德就算圓滿了。所以,佛法常講,「論心不論事」。圓滿不圓滿是在你心地裡; 心地善意若不圓滿,則善事、善行做得再多,也不能算是圓滿。   第一要忍耐心:沒有忍耐心,一切都不能成就。所以,什麼都要忍耐,能忍 耐就有成就;能忍是福德之相,反之,不能忍就是罪業之相。我們要學忍耐。   第二要永遠心:永遠心就是「恆心」,恆心不變。既然發了這個願,絕不更 改。無論是在什麼環境裡,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一定要以行填願,久久功德自 然圓滿。一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這兩句是要我們痛戒的。   『惰』是懈怠、懶惰,往往一般人剛剛發心的時候,心行都非常勇猛,時間 久了就懈怠,所以不能成就。感應是憑「真誠、精進」而來的,不是從懈怠中來 的,所以,一定要戒懈怠。   不可以自欺,就是不能欺騙自己。欺 騙別人很容易;欺騙自己是極深罪業。人要做到不自欺,沒有不成就的。只要你 長久這樣做,也就是認真修三業清淨。照這樣做,自然有你意想不到的效驗,這 些都是勸勉的 話。   平時俞先生對於灶神爺還是很相信,初一、十五曉得上香、上供,對祂很尊 敬,這才有感應,灶神特地把這個意思告訴他,教他趕快勉力修持,尚可挽回天 意,也就是扭轉命運。   這一番開示講完了之後,張公就進到裡面,走到廚房裡就不見了!俞先生此 時才曉得是灶神爺示現。你若以為這是寓言,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這是轉變命運 的起點,千真萬確的事實。   俞先生是在臘月三十晚上遇到灶神,第二天是大年初一;一年復始萬象更新 ,他就從這一天起改過自新,先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他本名叫「良臣」,現在改 成「淨意」,稱『淨意道人』,他要把「淨意」兩個字做到。   所以,你要學佛了,歸依時師父給你取一個法名,意思就是告訴你,要把名 號在心行上做到。那就是道,所以也叫「道號」。   俞淨意在自家所供觀音大士前,求佛菩薩加持,並發誓願每天精進,並要誠 、要敬、要誠心誠意去實行,並在每日清晨虔誠禮誦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尊號一 百聲,以祈求得到佛菩薩的加持。   「舉頭三尺有神明」,這是一點也不假。無論在何處,都有鬼神看著我們, 若有這個警覺心,當然就不敢自欺、不敢放肆。   從此以後,凡是於人、於物有利益的,不管是大事、小事;自己是忙、是閒 ;別人知道不知道都無所謂,我一定要去做。做的時候也不必考慮,我有沒有這 個力量,能不能把它做到有始有終?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盡心盡力去做;做到 一半,沒有力量了,就隨順因緣,這樣功德才能圓滿。只問事之應為不應為,應 該做不應該做,不問力之能繼不能繼。如此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事無有不辦者,自行裡有心行,心的念頭轉變,身、口、行為就轉變。化他 有五個重點:一、敦倫。「倫」是倫理,敦睦倫常。我們中國文化的精髓就是「 倫常」。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大家能守住自己的本分,盡自己應盡 的義務,這叫「敦睦倫常」。二、勤學。要努力讀書,要讀好書、讀善書。三、 守謙《了凡四訓》中講的「謙德之效」。四、忍辱。五、深體因果報應的道理, 懇切地勸導大眾。   每個月的月終之日,俞淨意便到灶神爺前報告一次,把這一個月當中,身口 意三業所修的善法,月月報告,求灶神爺監督他,有一個督促他的力量。他要是 不做,到了月終,他就沒有法子給灶神爺交差了。這個效果真是不可思議,這樣 的境界,他做了幾年呢?   我們想一想,他過去的業障多重?三年就轉過來,三年就見到效果了。就在 俞淨意五十歲時,參加考試。   張江陵是當時的首相,他以首相的身分主持這一次的考試,也就是主考官。 考完之後,他想在同鄉中選一位品學兼優的人,來教導他的兒子  為子禮請一 位老師。   他既然想請一位品學兼優的人,鄉里的人都推薦俞淨意先生。於是俞先生應 聘在宰相家中做了兒童的老師,生活環境當然就改善了,不至於再像過去那樣的 窮苦潦倒;感應也來了。他帶了家眷一同到京城,張公非常敬重俞公淨意的道德 學問,並入了當時國家所辦的大學,而這所學校出來的學生,都是做官的,是為 國家培養通才的學府。從前讀書人志在功名,得了進士,功名也就成就了。   有一天俞公去見老太監楊公。楊公是太監,所以沒有兒子。他的兒子都是義 子,現在所謂的乾兒子,都是從外面找來的。他養育這些孩子,可以養老。他有 五個乾兒子,自己年老了,乾兒子很孝順。他叫這五個兒子都來拜見俞淨意先生 。   其中有一位小孩,年十六歲。俞公一見面,就覺得很面熟,好像是從前認識 的。這小孩還彷彿記得家鄉,和自己本來姓氏。他小時候遊玩時誤入人家載糧食 的船,船開走了,他也被帶走。俞淨意公一聽之後,非常的驚訝。   原來這就是他遺失的兒子啊!他太太生了五個兒子,死四個,有一個失蹤了 !生了四個女兒,死了三個,只剩一個女兒在身邊。他的太太因為想念兒女,眼 睛都哭瞎了。這個時候遇到他失散多年的兒子。   這個太監楊公也很不錯!知道小孩真的是俞公的兒子,立刻歡歡喜喜的就送 還給他了。   俞淨意於是很快地,將這個好消息告訴他太太。失蹤這麼多年的兒子,忽然 遇到了,使得母親歡喜流淚;兒子孝順之餘,捧起母親的臉,親舐母親的眼睛。 這一點很難得!他母親因此雙目復明,這是感應道交的事實。   從此俞先生一家團圓,知道這三年改過遷善,正如灶神爺跟他所說的,想不 到的果報,果然應驗了。他這個時候對於世事愈看愈淡,因此也不願意做官了。 俞公辭謝張宰相,回到自己的老家。   從前讀書人心心念念就是指望將來謀個一官半職,而這個機會到來,俞先生 卻不要了,放棄了,回家鄉去。所以,張宰相認為他是一個義人。張宰相為感謝 俞先生教子之德,只有厚贈他貴重的禮物,送他回家。   俞先生改過自新,力行三年就有這麼好的效果,真實的效驗,可知其往後行 善必更積極。雖然傳記裡沒有記載,我們也想像得到,必然還是用老方法  每 個月終向灶神爺報告。相信他是盡形壽(一生)都不會改變的。人家是這麼修行 的,是這樣的斷惡遷善。   俞先生自己很不幸,生了那麼多兒女,結果只剩一子一女。他是從四十七歲 才開始改過修善,五十歲得到感應。只要諸位自己肯努力做,三年之後,事事如 意,有求必應。為什麼不勉力去做?看俞先生的兒孫命運都轉好了,這是積德修 善的感應。俞先生的七位孫兒個個都念得很好,書香門第,個個成名。   俞先生遇灶神這一段往事是事實。他遇到灶神,經灶神一番開示之後才改過 自新,到晚年就有這樣的效驗與果報。晚年所享的福報才是真實的「福報」;年 輕人享福,老實說絕不是福。年輕時發達過早容易迷惑顛倒,造罪業。   因此,年輕的時候要多修福、培福,照俞先生的方法去做,把福德留到晚年 享受。這才是懂得享福、造福的人。俞公把他自己一生改過自新之事,毫無隱瞞 的寫出來,教訓他的子孫。   俞公壽命也延長至八十八歲。他的長壽是修得的,而不是命中所有的。他的 長壽與福報,完全是他自己從四十七歲以後所修來的。這正是一切修行人的最佳 榜樣!   鄉里大眾看到俞先生一生所得的果報,沒有人不說他是力行善事,改轉了自 己的命運。先生現身說法,廣勸社會大眾,功德尤不可稱量。   這一篇文章是俞淨意公同鄉晚輩羅禎先生所寫的。裡面所說的話,灶神說的 話,以及俞淨意先生講的話,都是實錄。我們以他們做典型、模範,照他們的方 法學。如諸佛菩薩,做一切眾生最好的樣子,才是佛陀的好學生。